近日,防走光成都地铁部分站台的成都"防走光"设计成为网络讨论焦点。针对网友提出的地铁"屏蔽门磨砂条是否必要"等疑问,成都轨道集团作出详细回应,官方揭开了这些细节设计背后的设计暖心考量。

争议设计 :磨砂条背后的科学测算
引发讨论的站台屏蔽门磨砂条纹,实际高度范围为1.2米至1.5米 。成都轨道集团设计院透露 ,地铁这个数据源自对川渝地区女性平均身高的官方统计分析。通过上千次模拟实验发现,设计该高度区间能有效防止穿裙装乘客在上下车时的防走光走光风险。更巧妙的成都是,磨砂材质在保证隐私的地铁同时 ,不影响乘客观察列车到站情况 。官方
"这不是设计临时添加的补救措施 。"设计负责人强调,每条线路建设前都会进行专项人因工程研究 。以在建的13号线为例,仅防走光测试就动用了不同体型志愿者300余人次 。某高校人体工程学教授指出 :"1.35米这个关键值,既能覆盖大多数成人视线高度 ,又不会对儿童乘客造成视线阻碍。"
贴心升级 :从硬件到服务的全方位防护
除屏蔽门设计外 ,成都地铁的服务体系还暗藏更多"隐形守护" 。部分列车在女性车厢设置了45度倾斜的广角镜 ,方便乘客整理着装;语音播报会在夏季增加"请注意裙装安全"的温馨提示;甚至站台保洁都会避开高峰时段的地面洒水作业 ,防止反光造成的尴尬。
这些细节源自持续的用户反馈机制。地铁服务热线数据显示,2023年共收到27条关于"防走光"的改进建议 ,其中19条已被采纳实施。最新的数字站务系统还能智能识别监控中的异常情况 ,当检测到乘客长时间整理衣物时 ,会触发女站务员前往协助的预警提示。
标准之争 :城市交通的人文温度
对于部分网友"是否过度设计"的疑问,成都轨道交通研究院分享了他们的设计理念:"城市基建不应止步于功能实现 ,更要关照不同群体的细腻需求。"这种理念正在形成行业新标准——住建部最新《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规范》中,已新增"注重特殊群体隐私保护"的条款。
在社交媒体上 ,许多女性乘客晒出自己发现的贴心细节 :自动扶梯侧面的挡板、等候区的弧形座椅、甚至卫生间更衣镜的特定角度。这些看似微小的设计,共同构筑起城市公共空间的尊重与温度。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 :"真正的文明,就藏在那些不用开口就能获得的体贴里 。"